和周遭很多人一样,最近生活进入了一种“危险的稳定”中。
所谓“危险的稳定”,是一种别扭的稳定态,生活没有太多盼头,但基于过去的积累,短期内还可以继续度日。
而理性告诉我,这种稳定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状态。远方隐隐有雷声,雨点还没落到头上,但空气中已有风暴的味道。乌云的脚步看起来缓慢,但人若要跑得过乌云,其实主要靠的是风,而不是自己的脚力。
危险是即将到来的现实,稳定则源自于过去。而一切后世看来无比剧烈的变化,处在风暴眼中的人,感受其实是慢的。例如,在晚清我们所公认的“百年变局”之中,其实在南城胡同里的八旗子弟眼中,只是生活和寻常一样,多了一些因权力斗争失败而掉落的头颅而已。
这种状态让人舒适而又焦虑。躺平,短期一定会带来舒服,但人无法躺下立即睡梦中与世界告别,于是,躺而清醒,甚至是半躺半坐、半推半就,就演变成一种煎熬。
最近有些痴迷于运动健身。这两个月,保持了一周三次有氧运动和四次无氧训练的节奏,考虑到北京的冬天特别容易让人贪图酒足饭饱,这种结果还挺让我惊讶的。
很难想象这种近似于“自虐”式的生活方式会成为我的主动选择。过去,只要不是胖到脸庞肿胀,我不太会主动健身。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想了想,答案应该是:这是目前我能做的,少数靠自己努力就能看到结果的事情。
在职场进阶或技能提升的时候,一点努力都能获得物质、精神的回报,但大的阶层固化带来小环境里机会窗口的收窄,都导致大家先后进入瓶颈期:你努力了很好,但没有人承诺结果。
健身则不同。你可以在努力对抗重力的过程中,感受到每一次的进步,推举的重量在不断增加,线条从模糊到清晰,这些都反而成为了短暂立即有回报的事情。
想想也很有趣。第一次发誓健身的时候还是2015年,当时的教练反复提醒我,健身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才有结果的事。果然,比起写一个稿子、一次成功的跳槽甚至是一场关键性的饭局,健身对当时的我确实没有什么吸引力。
八年过去了,健身反而成为了一种短期就能收获大量多巴胺的事情,长期与短期的定义好像突然被缩短和逆转了。
最后,其实这是一篇关于指导大家如何平稳度过“危险舒适”的文章:身体是自己的、愉悦是自己的、技能也是自己的,不如多找找那些努力就立刻有奖励的事情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