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拒绝平台暴力抽成
许多咨询师入不敷是因为挂靠在平台上被抽成太多,通常高达50-80%。
首先是抽成,这意味着标价1000元一节的心理咨询服务,咨询师到手却只有200-300元。其次,咨询如果出现任何纠纷或者恶意举报咨询师都显得非常弱势,不具备任何保障。因为在平台里咨询师发生任何纠纷,都需要咨询师自己负责,而平台不承担任何责任。好不容易入驻平台,一旦出现纠纷还会面临除名的风险。
这和国外心理咨询平台很不一样的,国内只管抽成,而国外平台机构虽抽成,但是咨询过程发生的纠纷都会有对应保险公司、危机干预、医疗机构转介人员出面处理,咨询师除了工作以外其他事情都不需要管。
如果心理咨询师拥有自己的流量稳定获客,将不会被抽成。
2⃣️自媒体招募的来访更匹配
自媒体招募的来访同质性和匹配度往往更高,不容易脱落。
因为来访是被自媒体内容和咨询师形象吸引而来的。一般情况下,来访也不会轻易地在网上寻找咨询师,大多数会倾向于去医院或者机构平台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除非来访认为你所呈现的内容足够专业,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对应问题。
以我自己为例,我所招募的来访的用户画像和我的人设定位高度重合。70-80%的来访者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有不错的工作背景(互联网从业者居多),并且认知水平和功能都比较好,很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BT)取向咨询。以及我身边好几个在自媒体执业的咨询师也表示自媒体招募的来访要比在机构里接待的要更匹配,脱落率更低。
我试着去解释这一个现象,通常咨询师给来访呈现的信息只有简历上的学历、受训背景和咨询经验。但仅凭简历介绍的话,其实很难了解一位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而大部分咨询师的简历也是千篇一律,再加上用户也看不懂专业的内容。如果我作为用户的话,我会从咨询师所写的自媒体内容和擅长领域以及咨询师给我的直观感觉进行筛选。
3⃣️自媒体心理IP是未来的市场
弗洛伊德的年代里没有互联网和丰富的电子媒介,所以过去对心理咨询的规定和设置都是需要根据时代发展更新迭代。很多咨询师会抱有一种学院派的成见,即“我不能在社交媒体发声,自我暴露会影响来访者的福祉。”而我的观点认为,在遵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咨询师是可以推广心理科普,提供规范的专业服务的。
传统的心理咨询师执业之路,都是在心理机构、医院、EAP、学校中执业和发展,因为心理咨询的早期时代,并没有这么多的传播手段。咨询师在没有建立好专业口碑和充足客源之前,无法脱离平台生存。除非积累足够的咨询和行业经验后,咨询师才能个人执业,但这也需要花费、积累至少3-4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做得到。
互联网在飞速发展,加上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媒体和各类电子媒介,已然成为了日常生活里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传播手段了。由于疫情封控的影响,很多的心理机构和心理咨询不能在线下正常开展工作,而逐渐发展线上咨询的形式。对于用户而言,大家对线上心理咨询的接受态度也变得更开放和接纳。在当今时代,咨询师可以在自媒体宣传专业服务并且获得信赖的客户。通过自媒体途径招募的来访,不仅可以咨询费用100%到手,随着自媒体账号持续运营也会不断增值、扩大影响力。
以我自己为例,我目前从互联网转行心理咨询师的10个月中,咨询时数积累了500小时,一年不到就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每周个案在15节左右,咨询月收入在10-15k区间范围。根据18年心理咨询行业人群的数据显示,如果我与“100-1000小时”阶段范围的咨询师比较的话,我已经超越了91%的同行(月收入1w以上的咨询师仅不到9%,如果没有自媒体的加持,我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的。